一、设计思路
呼吸是人体共有的生命现象,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内容,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关呼吸运动,学生有亲身体会。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认识到呼吸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有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呼吸运动的原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成分数据,解释气体成分变化的原因。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测定其肺活量,然后通过比较肺活量值,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这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运动的过程”;第二课时完成“气体交换”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②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概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呼吸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关注自己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环境保护作贡献。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②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难点:
①理解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观看图片,思考:为什么要给“非典”病人用呼吸机?这说明什么? 展示一组“非典”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图片,引到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呼吸》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关注环境。
呼吸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115页的图,每组第一名同学抽签选择号码,然后挑选相应的小帽子,看谁又快又准。
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由第二名同学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看哪一组介绍的最好。(先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作知识铺垫)
根据刚才的学习、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生活中应养成的卫生习惯。 老师自制六只小帽子,上面分别写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设计好两个游戏活动:(1)对号入座;(2)自我介绍。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
健康小博士:呼吸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角色扮演,按小组先对号入座,让学生知道各器官的位置。然后由学生自己依次介绍各器官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呼吸运动 自我体验:右手放在胸部的右下方、左手放在鼻孔的前面。思考: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演示实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肋骨上升和膈的位置下降,从而引起胸廓扩大,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动作正好相反) 设计自我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呼吸时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展示“肋骨运动模型”和“膈肌运动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肋骨和膈的位置变化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呼吸。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金点子:作为一名无锡市民请你就“怎样提高无锡的空气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出谋划策。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学生思考,产生求知欲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程,我们知道,通过呼吸运动,外界空气进入了肺,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体交换》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气体交换 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其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吸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可以看到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2. 实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呼出的气体进入b试管中的石灰水里。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仔细阅读表中数据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气体在肺内进行了交换。
观察思考,内化形成知识体系。 出示“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实验装置,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讨论:
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出示“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数据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变化的原因。
出示“人体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完整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样用事实说明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确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氧气和其他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比氧气少,只是相对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而言,其含量相对增加了。可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学生代表分别测定肺活量,另一位学生记录测定值。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大,说明运动与呼吸是有影响的。 准备肺活量计,将它调整到测定状态。有目的的选择几位学生,测定其肺活量。
组织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思考: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由学生自己测定、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用数据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比直接给出数据或直接讲道理更有效,学生更能信服。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外界空气中的 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最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进入氧气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排出的途径正好相反。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呼吸,请思考:外界空气中的氧气怎样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将两节课的重点内容归纳,使分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