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围绕小动物自行一些简单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小动物的更多习性特征。
3、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小动物,并能概括特点。
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蜗牛
活动目的:观察了解蜗牛
活动准备:活体的蜗牛,记录纸,放大镜、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蜗牛喜欢的环境
1、同学们,课外你们都去捉蜗牛了,说说你是从哪里捉来的?
2、交流
3、小结:由此看来,蜗牛一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阴暗,潮湿,或有蔬菜、嫩叶的地方)
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好好认识这位朋友,老师事先已经画好了一只蜗牛,瞧(出示卡通蜗牛图),你们说像不像?
真的像吗?我们可得用科学说话,经过自己仔细观察比较以后才可以下结论哦!
二、观察蜗牛外形特点
1、找一找 你们都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吧,那么请你观察自己手中的蜗牛和老师画的蜗牛到底有哪些不同,看谁找的多,找的细致。
小组一起找,师巡视,并提示:要想看得清楚可借助放大镜。
交流汇报:实际的蜗牛有两对触角,眼睛是长在大触角上而并非脑袋上;没有耳朵,有嘴巴;有一个螺旋状的壳,没有脚只有很大的一块肌肉(腹足);还有两个小洞那是肛门和孔(要仔细找才能发现)。
观察不到的东西,教师可补充,比如介绍蜗牛的牙齿等
2、画一画
既然同学们找出了那么多的不同,看来是老师画错了,老师画的是加工后的带有拟人化的蜗牛,在科学研究上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还蜗牛以真面目,好吗?小科学家吗,请你把它画一画吧:
我观察的小动物是
请在右边画下来
生活环境
身长
有哪些部分组成
运动方式
3、说一说 谁来当一回《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客观科学地介绍蜗牛外形?
指名说一说(加深印象)
三、观察蜗牛的习性
4、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5、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蜗牛喜欢吃什么?
7、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四、自己还想提出哪些研究蜗牛的问题
8、学生自由地提
9、如果有的班的孩子不善于提问,教师也可帮助其提出一些问题,再让他们选择一些问题去研究:
比如:蜗牛怎么排便?
蜗牛喜欢冷还是热?
蜗牛会游泳吗?
蜗牛有听觉吗?
……
五、课后有针对性的研究
1、把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设计成表格,看自己能完成几项。并说说你准备怎么研究?
2、把研究的结果在下节课带来交流。
六、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
能给动物分类,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准备:几只不同窝的蚂蚁。放大镜。一些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对蜗牛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哪些特点?
2、我们是怎么研究蜗牛的?
3、今天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另一种小动物“蚂蚁”(板书)
二、观察蚂蚁外形并画一画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能填写表格内的问题。
我观察的是蚂蚁(画一画在右边)
身长
颜色
身体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上长着:
2、学生交流,师指导。
(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个口器、复眼;胸上有三对足,腹部看上去没有什么东西,其实是由许多环节组成。一般有3—12个环节)
蚂蚁身上的这些部位对它都有什么作用呢?
3、学生猜测:触角是传递信息;口器吃东西,攻击敌人;眼睛是看得;足用来爬行……
过渡:真是这样吗?接下来同学自己观察蚂蚁的生活特点。
三、观察蚂蚁生活方式或习性
1、每一组桌上有面包屑、苹果皮,观察蚂蚁是怎样用口器吃东西的?
还发现了蚂蚁不仅吃东西,还搬粮食,用什么“搬”的?(口器)
观察蚂蚁如何爬的?
2、小组内拿出两只蚂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观察当它们碰到一起时,首先用什么来刺探对方信息的?(触角)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3、不同窝的蚂蚁相处会怎样?猜测。然后再观察
4、小结:发现:同一家的蚂蚁相遇后不会打架,不同窝的蚂蚁遇到后便“打”得不可开交。(咬)
四、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比如:蚂蚁会不会游泳……
课后研究
五、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我们观察了蜗牛和蚂蚁,发现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点,谁来总结一下?
小结:它们都需要喝水、吃东西、呼吸;都会长大、繁殖、对刺激有反应;还有都会运动……
六、按一定标准分类
世界上的动物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看书上这些小动物,你认识吗?试着可以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说。
七、总结延伸
1、讲述《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激发学生继续研究动物的情感。
师问: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2、从这两堂探究小动物的课上,你收获了什么?觉得哪些还做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