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备考的第一个月已经结束,月考接踵而至。针对第一次月考,作如下总结:
一、试卷分析
1、结构合理。选择题(25)+非选择题(5),各自占五十分。
2、选材新颖,注重真题和原创题。所选素材均为近期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以此作为材料背景大胆创新设置题目,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兼顾课本基础知识,以当前的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新材料并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试题不同的设问回答问题。试题的设问指向具体明确。试题所选择的材料能联系当前重大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性,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第1题围绕刚过去的十一旅游黄金周,考查货币的职能与性质;第6题涉及刚刚上市的iphone6手机,考查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第12题涉及家喻户晓的房产税的开征问题,考查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第15题考查聊城市的非居民天然气阶梯气价等等,这样的试题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同时对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和时政相结合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符合最近几年高考发展的趋向。
3、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知识范围包括必修一经济生活全部和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具体分布如下:
其中有多道综合性选择题(5、7、15、19)和一道综合性非选择题(26题)
4、在考查经济学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政治学科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经济现象以至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的统一,符合新课程改革下高考的核心-----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
二、考试结果及错因分析
从本次试题知识点分值的分布来看,五个单元的重点明确。从选择题来看,直接考查书本知识点的题目较少,其中有些题目平时做题中反复强调(如错误率较高的9、12、13、19),但学生仍然没能很好落实。对于非选择题来说,总体难度适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从这次考试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进度。但是从整体上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学生失分的原因,从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是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2、7、11、12、22),学生稍有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主观题中的27、29题仍有部分同学在记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第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身体不准。如主观题的限制性设问,部分学生答非所问,特别是28题,学生受做题习惯的影响,答出很多无关的原理,导致得分率下降。
第三,规范答题和组织答案的能力较差。少数同学主观题或者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规范用语的运用,或者只说理不结合材料,或者干巴巴写上几句理解性语言,或者干脆抄材料,缺乏专业术语。
三、解决措施
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努力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上下功夫,注重基本原理的落实。除了按照惯例每节课开始前的小组合作检查抽背上节知识点外,还要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采取课上与课下,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方式,有时进行突击抽背,使他们不在基础知识上丢分,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可以有效避免要点的缺失。
第二,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又要兼顾成绩好的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第三,全面推进小组化教学的实践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实现高考的能力考查-----过程与方法。
第四,加强对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提高答题“质量”。在教学中加强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认真分析每道试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同时,要加强对知识点的精细化处理,实现一轮复习的全面把握,有针对性的拓展教材内容,实现知识的整合与构建。
第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本张试卷涉及到大量的时政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关键调动学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结合政治原理做出深刻理解与领悟。